電子學習的設計原則 | 所採用的教學策略 | 遊戲特色及元素

1.有效自主學習:
(a)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我們根據布魯納的主體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應該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受者,而應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學習既是一種增長知識性的學習,還應是一種與學生個人以往的經驗融合在一起的,具有發展性的,能夠開發潛能的有效學習;

(b)提供適切的學習內容:所以要增加學習樂趣,就要讓他們參與學習。其次就是提供適切的學習內容,讓其掌握學習,要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在學習時也能掌握學習的意念及能力;

(c)促進學習的評估:就是回饋在學習的過程中亦是非常重要的。回饋可以從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找出難點,以輔助或延伸的課業及輔導幫助學生學到;

(d)互動和以學生為中心:由以課本為主導或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向互動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

(e)照顧個別差異:透過科技讓學生主張自主學習,教師亦能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和照顧個別能力的差異。

2.實踐資訊科技學與教的策略
(a)    提昇學與教的效能:香港資訊科技的應用已是很普及而且具重要性。資訊社會的教育目標是培育具備知識及自學能力的終身學習者。電子學習透過電子科技媒介,促進各種學與教的策略,能夠提高教學質素外,教師亦可按學生的個人需要而安排適當的軟件進行溫習、練習及自學,來達成學習目標。讓師生透過靈活使用資訊科技,使學生自由地利用不同的資訊來源或媒體來學習,以提昇學與教的效能;

(b)    加強學習興趣:除此之外,由於教師利用資訊科技作教學,以致學生可因應自己不同的喜好及需要而選擇合適的知識內容和學習方式,培養其自學能力、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又可加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c)    提供更切合學校需要的電子資源:就香港實施資訊科技教育五年策略的研究結果顯示,儘管已開發了不少數碼教育資源,但優質的數碼教育資源略嫌不足,亦有部分資源未能配合學校的需要,而學校、教師、高等教育院校及業界在製作優質資源方面的潛能仍未完全發揮。為配合香港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的發展,本校與香港教育城就特殊教育/主流教育對特殊教育數碼教材的需求,繼續提供更切合學校需要的電子資源;

3.採用嶄新的學與教策略:
鑒於有「讀寫障礙」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困難,而過往很多的訓練只集中給予學生重複練習書寫,因只集中於機械式的練習,卻忽略了其他對「讀寫障礙」針對性的訓練(如視覺認知、腦部訓練等),而未能全面解決問題,亦未能從問題的根本性訓練,效果自然不理想。故我們創新的教學設計是一套以多感官練習、思維訓練及識字教學的方式設計,通過電腦多媒體科技的輔助,學生可進行既生動有趣而又系統化的不同範疇的訓練。

4.利用電腦輔助教學於讀寫障礙:
由於有讀寫困難的孩子在眼、腦、手的感知判斷及協調能力相比同齡人士較弱,而他們在眼睛處理、腦部接收、手部輸出資料的過程中出現問題,若要根治這問題,便應加強這方面的能力。此外,過往很多時的訓練只集中給予學生重覆練習書寫,因為只集中於手部訓練,卻忽略了學生的眼及腦的訓練,由於未能全面解決問題,結果自然不理想。因此,如要治標又治本,必須分開根治眼、腦、手處理資料的能力,方可使學生各方面能力配合;

同時有系統、循序漸進地進行多種感官教學,利用不同的互動遊戲,分別進行感知能力及識字教學,幫助學生改善他們的讀寫困難。所以,通過電腦多媒體科技的輔助,有讀寫困難的學生可以接受既生動有趣,而又系統化的多種感官認讀訓練;

另一方面,讀寫障礙的學生透過專題學習系統進行閱讀及認字訓練,教師可以利用系統追蹤的功能配合個別學生在讀寫能力上的差異而安排不同程度的學習內容,而且學生安坐家中也可接受適當訓練和幫助。